揭开奇异蛙家族鲜为人知的缤纷世界(组图)(3)
东方铃蟾穿红肚兜的铃蟾蛙类中有些成员模样长得介于蟾蜍和青蛙之间,产于我国东北和朝鲜的东方铃蟾就是其中一种:背部绿色布满黑斑如青蛙,身上的粗糙疣粒却又像蟾蜍,实际上它却独属一科——铃蟾科。铃蟾是一种北方的原始蛙类,见于欧亚大陆,共有11种。舌头呈圆盘状,无法弹出是它们的典型特征。我国共有4种铃蟾,常见的东方铃蟾(Bombina orientalis)体长约4厘米,趾部红色如同涂上了红指甲油。半水栖性,主要分布于山地林区,常栖息在溪流、水沟及草丛。背部绿色是一种保护色,也能分泌毒液,当遇到敌人时,小小的铃蟾也会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仰面朝天露出有鲜艳花斑的红肚皮,以警告天敌:“别动我!”鸣声如犬吠的虎纹蛙蛙科中除了小巧玲珑的青蛙以外,也不乏一些体大壮硕的种类。虎纹蛙(Rana rugulosa)是生活在我国南方稻田中个体最大的一种蛙。雌蛙最大有15厘米长,体重可达250克。虎纹蛙虽冠以“蛙”名,但皮肤却较为粗糙,背部黄绿色略带棕色,有十几行纵形长疣,其间还散布有大小不一的疣粒。身上布满不规则的深色斑纹,四肢上的斑纹尤为清晰明显,犹如老虎身上的斑纹,因此而得名。它们喜欢躲在池边草丛或水草中,发出急促响亮的“汪-汪-汪”的叫声,有点像犬吠。这种蛙生性羞怯。除了捕捉昆虫等无脊椎动物外,虎纹蛙能吃下金线蛙等中小型蛙类,年幼时(蝌蚪)还常会吃掉鱼苗,因此它们十分不受渔场主的欢迎。我国各地都有食用蛙类的习惯,虎纹蛙因体大肥硕更是难以逃脱人类的捕杀,野外数量已急剧减少,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我国的蛙类中,惟有虎纹蛙被列为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身上带刺的棘蛙蛙科中的大多数成员皮肤光滑,最多是长些疙瘩式的疣粒,殊不知蛙类中还有浑身带刺者,这就是蛙科中的棘蛙属蛙类。中国有17种,而且多为特有种,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广西、甘肃、陕西、西藏等省区。棘蛙类体大而肥壮。体长约有9-12厘米,体色较为暗淡,杂以不规则的黑色斑纹。它们的皮肤更为粗糙,背面有成行排列的窄长疣,眼间常有一条暗色横纹。与其它蛙类不同的是,雄蛙体型比雌蛙大,而且只有雄蛙身上才有刺。所谓“刺”,只不过是皮肤肉疣上生长的黑色棘刺,摸上去并无痛感,更不会被其刺伤。棘刺的分布状况依种类而异:咽喉及胸部长满疣刺的叫棘胸蛙(Paaspinosa),胸腹部满布大小黑刺疣的叫棘腹蛙(Paa boulengeri),胸部有两团对称刺疣的叫双团棘胸蛙(Paa yunnanensis)。棘蛙类多栖息于山区的溪岩边,夜间活动,捕食各种昆虫及小型无脊椎动物。棘蛙类大多是体大肉多的蛙类,为珍肴食品,有治疗疳积、病后虚弱等疗效。目前,国内已建立了棘蛙类的养殖场进行繁育。
首页 上页 | 1 | 2 | 3 | 4 | 5 | 下页 尾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