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奇异蛙家族鲜为人知的缤纷世界(组图)(4)
大树蛙林间仙子:树蟾和树蛙被称为“林中仙子”的雨蛙,它的趾端膨大成吸盘状,可以轻巧地在植物枝叶间攀爬、跳跃,甚至可以吸附在平滑的玻璃上。雨蛙虽然皮肤光滑且善于攀缘,但却和蛙科的亲缘关系较远,很难想象它们竟是蟾蜍的近亲。从骨骼结构上看,雨蛙的胸骨及脊椎骨结构和蟾蜍科一样:胸骨担弓形,脊椎骨前凹形。因此在分类学上,“雨蛙”一词已不再沿用,现多改称为“树蟾”。主要分布于美洲、澳洲及欧亚大陆的温带地区。产于我国的有中国树蟾(Hylachinensis)、华南树蟾(Hylasimplex)等9种。这些树蟾体长只有3-4厘米,眼后斑纹像是戴着“眼罩”一般,背部绿色,腹面白色,趾端吸盘较小,有的种类体侧散布着少量黑色斑点,平常喜欢栖息在稻田附近的树叶小灌木上。在蛙类中以树林为家的还有树蛙科的种类。树蛙仅产于非洲及亚洲热带地区,故又称为旧大陆树蛙,共有180余种,我国有40多种。从形态上和对树栖生活的适应性而言,树蛙与雨蛙十分相似,但从亲缘关系上讲,树蛙则更接近于青蛙。它们的指(趾)端同样扩大成吸盘,吸盘内有“Y”字或“T”字型软骨,有的种类趾间还有发达的蹼,更有利于在树间攀爬。 树蛙是蛙类中的伪装高手,白天多半是把身体平贴着叶片或树干休息,体色变得与周边环境一致。晚上出来活动,由于它们的眼睛只对会动的猎物有反应,因此凡是飞过或爬过它们眼前的昆虫都是捕捉的对象,但对不会动的昆虫它们则是视若无睹、不加理会。树蛙类的繁殖方式十分特别,并非直接将卵产在水中。我国南方常见的大树蛙(Polypedatesdennysi),体长有10厘米左右,雌雄抱对后雌蛙会将卵排在悬垂于水面上的枝叶上,雄蛙排精后用后腿将产卵时排出的黏液搅拌成泡沫,连同叶片粘合成一个泡沫状的窝,称之为“卵泡”,形成一个保护壳,把卵包在里面。小蝌蚪孵出后便直接从卵泡内跌入到水中。大老爷:绿雨滨蛙在澳洲东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的雨林中生活着大型的树蟾科成员—绿雨滨蛙(Litoria caerulea),体色一般为浅翡翠色,依不同的环境可变为蓝绿色至红褐色。绿雨滨蛙的相貌十分有特点:成年蛙头部两侧那下垂的皮肉褶皱十分明显,加上微微向上的嘴巴,活像个和蔼可亲的老人,因而又有了“老爷树蛙”的别称。在这种树蛙的皮肤中还含有多种可抵抗过滤性病毒及细菌的成分,可用来治疗人类的高血压病。可入药的林蛙哈士蟆油是一种传统知名的滋补品,对抗疲劳、抗衰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精力耗损和神经衰弱等症有一定的疗效。制作哈士蟆油的原料采自于雌性哈士蟆的输卵管。国内建立了一些哈士蟆养殖场,专门提取哈士蟆油。名扬四海的“哈士蟆”也是蛙类中的一员,学名叫做林蛙。在众多蛙类中,很容易分辨它们,眼后鼓膜处的一块三角形黑斑是林蛙独有的特征。 我国有10种林蛙,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较常见的有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黑龙江林蛙(Rana amurensis)等种类。生活在北方的林蛙习性较为特殊,每年春夏在远离水源的阴湿树林草丛中生活,9月底至次年3月栖息在水中并会钻入水底的大石块和沙砾里冬眠。早春时节,在其它蛙类还没有出蛰之时,林蛙便开始在水下活动起来,做好了繁殖后代的准备。当其它蛙类刚开始繁殖时,小林蛙则已追随父母的脚步,从水中迁往林间生活了。雕刻艺术品:花姬蛙第一次见到这种蛙,你会惊叹上天造物主的奇妙:这种头小腹大的小蛙体长仅有2-3厘米,身体呈扁平的三角形,背面粉棕色,中央醒目而美丽的深色塔状花纹宛如精致的雕刻,简直就是一件天然的艺术品,人们又称其为“木纹蛙”。在我国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岛、云南、贵州等省区均有分布。它们平时喜欢喜欢躲在草根、土缝或石头底下“捉迷藏”,背上的“木纹”又是很好的保护色,所以常常只闻其声,不见其影,想找它们需要耐心和很好的眼力。相扑手:花狭口蛙姬蛙类中体大另类的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体长7厘米;肉色的皮肤厚而光滑,背部有一个深棕色大三角形斑,体侧各有一道棕色横纹;头小嘴窄,加上圆胖的身体和短小的四肢,看起来和日本的相扑选手有几分相像。这种蛙产于我国的广东、广西、云南、海南以及东南亚一带的山区,常隐藏在石块间和泥土中。它不仅色彩鲜明、外形滑稽,它还有独门的“入土”绝招。每当它遇到松软的泥土时,像铲子的一样的后肢只需轻轻拨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整个身体就已埋入土中,隐身不见了。除此而外,脚上的吸盘还可以让它轻易地爬上树,躲在树洞里面。雄蛙咽下声囊灰黑色,布满像珍珠一样的疣粒,鸣叫起来节奏慢而低沉。花狭口蛙的运动方式和蟾蜍相似,多是在地面爬行,很少跳跃。遇到敌害时,身体两侧会迅速鼓气,转瞬间胀得如同一个小皮球,此时敌害往往会被眼前的“怪物”吓跑……
首页 上页 | ...1| 2 | 3 | 4 | 5 | 下页 尾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