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南复原件误解历史? 学者指非指南针前身(图)(2)
司南是齿轮机械系统? 在驳斥司南是勺形磁性指向器之后,孙机还进一步提出,司南应为司南车,也称指南车。 《韩非子·有度篇》中:“夫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即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故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是当下公认最早对司南的文献记录。孙机解释道,根据离《韩非子》最早的注解―――唐人李瓒所做的“司南即司南车也”的注释表明,“司南”实际上为“司南车”的简称,也称为指南车。 他称,这种指南车装有能自动离合的齿轮系,连接车上的木人。木人手臂平举,做出指向状。任凭车子转向,但这木人仍旧指南,孙机指出根据各种文献考据,司南即为司南车,它完全是机械性的,而无磁性。 “我们无需在科技史上再设置一个并不存在的所谓‘以司南勺定位’的阶段。罗盘在我国的发明不晚于11世纪,应用于航海不晚于12世纪初,而磁针在欧洲文献中最早见于英人尼坎姆于1190年间的记载。罗盘无疑是我国最先发明的。”孙机称,即使司南不是磁性指向器,也不会影响古代中国人在世界科技史上的地位。 反对声音:司南完全可具磁性 对孙机的观点,王振铎生前的助手、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李强有不同的意见。李强表示,即使有更早的版本出现“司南之酌”,这个“酌”也有“勺”的意思,据此就认为王振铎理解有误是不科学的。 此外,他认为,不能说直到宋代以后才有指极性的记载,就否定前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此的运用,“即使是沈括也不可能真正知道磁石指南的确切原因,那是十九世纪当人们知道地球也是一个磁场才通晓的事情。”而且,制造司南的工匠是生活在社会边缘的道家学派的一个支流,由于其活动诡秘,很少为主流派文人所注意、所记录,因此直到宋以后才出现对指极性的记载也不足为奇。 而对“指南车”,李强认为这一装置在制作原理和制作工艺上有很大的难度,它是由一组齿轮系组成的机械构造,而已知最早的齿轮系机械构造见于东汉张衡制造的水运浑天仪,指南车相当精密,比水运浑天仪的构件还要复杂,各轮的齿数都直接影响结果。“把这种难度很大的发明推放到战国时代,不是错乱了科技史中的前后次序了吗?”李强认为将司南等同于指南车才是混淆了前后次序。 ■国博态度 复原司南还要努力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主任王冠英表示尽管7年前司南模型已不再对外展出,但其间关于司南究竟为何物还是有争议的。此次,孙机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国家博物馆也表示支持,毕竟司南模型的复原工作是由国博做的,对其的进一步认识也希望由国博来牵头。 王冠英表示中国古代科技史其实是没有系统的科学研究,而是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着重于训诂研究。他个人比较赞同孙机的看法,但国家博物馆并不会因此就认为之前司南复员模型是“假”的,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对此进行研究,从而真正地探究出古代司南为何物。 “国博内也珍藏着宋代的罗盘,这是带有指针,钟表式的指向器,是一文物。但由于司南还没有出土的文物可考证,便留下了种种疑云,”王冠英指出,即使说司南在古代就是司南车、指南车,由于缺少进一步的文献及考古发现,现在也不能有定论。而至于王振铎先生所复制的司南模型,在没有更多的证据之前,国家博物馆将来还是可能会展出的。
首页 上页 | 1 | 2 | 下页 尾页 共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