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号导航

 

告别“和平”号空间站


从“和平”号到国际空间站

   新华网北京3月23日专电(记者 杨骏、潘治)2001年3月21日,当“和平”号空间站飘落至220公里的坠落前极限轨道时,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正搭载着国际空间站上的首批长住居民返回地面。在“ 和平”号黯然伤神地告别太空之际,国际空间站开始书写自己的辉煌。这一特殊的“交接仪式”仅仅是历史的巧合,但却连接起人类探索外空事业的完整乐章。
  
  继前两代共7座“礼炮”号系列空间站之后,被誉为 “人造天宫”的第三代空间站“和平”号1986年2月20日发射升空。在其后的时间里,“和平”号长期成为全人类探索外空的共同基地。15年来,“和平”号先后同90多艘载人飞船及货运飞船成功对接,并9次“亲吻” 美国航天飞机,来自俄、美、日等12国的108名宇航员光顾了“和平”号。
  
  在“和平”号梭行太空的同时,美国宇航局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建造国际空间站的建议。随后,欧洲航天局11国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陆续加入。1993年11月1日,美、俄签署协议,决定携手建造国际空间站。
  
  在国际空间站从蓝图走向现实的过程中,各国宇航员借助“和平”号实现了多种形式的空间合作,为国际空间站的顺利建造提供了保障。1995年3月,俄、美联合小组乘坐“联盟TM—21”飞船完成了同“和平”号空间站的对接,随后与美“奋进”号航天飞机对接,使同时在太空飞行的总人数达13人。同年6月29日,美“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和平”号首次对接成功并进行了5昼夜联合飞行,标志着国际空间合作进入一个新时代。
  
  在经过了若干年准备之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于1998年进入实质性装配接段。是年11月20日,俄 “曙光”号功能货舱被成功送入轨道;12月4日,美“ 团结”号节点舱实现了与“曙光”号的对接。随后美、俄火箭进行多次发射,运送舱段、设备等,使空间站初具规模,可供宇航员长期居住,并具备了开展科研工作的条件。
  
  2000年7月12日,俄罗斯成功发射了国际空间站服务舱“星辰”号,并与空间站联合体顺利对接。该舱使空间站能够接待长期宇航考察组,加快了整个工程的建设。同年11月2日,美国人谢泼德与俄宇航员克里卡廖夫和吉德津科成为国际空间站的首批长期住户。
  
  按计划,建成后的国际空间站将是个“太空中的城市” ,成为人类在太空中长期逗留的一个前哨。空间站主结构长88米,首尾距离110米,体积为1300立方米。它将包括6个实验舱和1个居住舱、3个结点舱等,总重500吨。预计整个项目到2005年结束,空间站寿命在15年以上。
  
  正如原美国宇航局空间站设计师达尔斯特伦所说,“ 俄罗斯人率先建成空间站,而且成本远低于在建的国际空间站,这是个奇迹;‘和平’号为此后的太空探索提供了宝贵财富,国际空间站的建设离不开‘和平’号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从“和平”号到国际空间站,人类外空探索事业承前启后,薪尽火传。


新华社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