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4月4日护送宇航员的“联盟TM—30”载人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那一刻起,许多伴随俄航天走过辉煌、关心俄航天发展的人们都把目光投向深邃太空,祝福肩负重任的俄第28长期宇航考察组宇航员扎柳京和卡列里此行成功。
和平站重新进入载人飞行状态的消息传来,那些亲手建造和平站的老专家们、那些为不愿沉掉和平站而奔走筹款的人们都流出了激动的热泪,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老和平站又重现了生机。
悠悠飞行十四载
俄和平站在人类航天史上被称作“人造天宫”。它是1986年2月20日发射升空的,是苏联时期发射的第三代载人空间站。它由主体舱、过渡舱和公务舱组成,共有六个对接口,其中两个主要对接口位于轴线的两端,用来与载人飞船和货物飞船对接。
和平站设计使用寿命5年,到现在已在轨飞行了14年。对和平站寿命影响最大、加速其退役进程的是1997年6 月25日发生的空中撞车事故,这次事故使和平站舱体受重创并出现裂缝,舱内空气缓缓外泄,至今仍未修复;1999年8 月28日,由于俄政府无力支持其继续载人飞行,和平站被迫进入无人驾驶飞行状态;今年年初,得到俄政府授权寻找预算外资金的俄能源航天公司成功地找到了投资者;2月1日,发射“进步M1—1”货物飞船,给和平站送去燃料、空气、水等物品,为和平站恢复载人飞行做好了准备;4月4日,第28长期宇航考察组乘“联盟TM—30”载人宇宙飞船顺利升空;4 月6日,宇航员扎柳京和卡列里顺利进入和平站,恢复了其载人飞行状态。
切尔诺梅尔金:和平站应沉掉
90年代初,由于苏联解体,俄政治动荡、经济衰退,在支撑飞行的载人轨道站和庞大的航天工业体系正常运转方面俄越来越感到困难,另外,此时和平站也已进入了超期服役期。这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抓住时机,引诱俄参加国际空间站建造工程,此时的俄罗斯政府举双手赞同了这一方案。俄政府认为,从长远讲,像载人空间站这样的大型航天项目以一国财力难以进行,应走国际合作道路;从经济上讲,参与建造国际空间站可以保存俄航天科技潜力,获得成千上万个就业机会,养活庞大的航天工业体系。
国际空间站建造基本是美国人出钱,俄国人出力。俄拥有雄厚的航天工业基础和高水平的航天科研队伍,在国际空间站合作项目中承建了曙光号多功能主体舱和公务舱。
随着阿尔法国际空间站组建日期的日益逼近,由于资金不到位或被挪用等原因,俄延误建造曙光号多功能主体舱、公务舱工期等问题凸现出来。为此,美国国会曾扬言要从这项合作中开除俄罗斯,俄在未来国际空间站上的份额及平等合作地位受到来自美国国会的挑战。
俄建造国际空间站资金方面的不足当然与它支撑和平号有一定关系,因此美国敦促俄考虑和平站退役问题。美国方面当然希望俄尽快沉掉和平站,一心一意与其搞国际空间站建设,何况美国一直想打破俄在载人航天方面的垄断地位。
沉掉和平站的最初决定是1998年8月由当时执政的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做出的,按这个决定,和平站将在1999 年夏天沉入太平洋无人区。
普里马科夫:和平站应保留
对和平站何时沉掉这个问题,人们越来越迷惑,俄政府及航天有关部门说某年某月要沉掉,但到现在和平站还在飞。
何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原因在于要毁掉的不是一辆老汽车,而是无数科学巨手建造的人造天宫。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独一无二的开展空间科学研究的大平台,它凝聚了无数航天科学家的心血,是俄航天大国地位的象征。
另外,在未来国际空间站主体舱及公务舱完工日期问题上,俄曾遭到美国人尖刻的奚落,这种奚落使俄航天专家心里掠过一种从未有过的酸楚。一向自尊的俄航天界感受到自己航天大国地位受到了威胁和挑战。回眸远望那个象征俄航天大国地位的老和平站,俄航天界心中倍感骄傲和自豪。和平站对俄航天界来讲太宝贵了,俄航天界要竭力支撑它飞下去。
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以俄能源航天公司总经理谢苗诺夫为首的航天民族派在俄掀起的“保和”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延长和平站在轨飞行成了俄航天界主要呼声。在“保和”问题上,俄航天局局长科普捷夫持消极态度,他担心俄完成不了在西方伙伴面前的承诺,将使俄在国际空间站合作中的地位受到挑战。但以能源航天公司总经理谢苗诺夫为首的航天界“保和派”提出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即国际空间站还未进入载人飞行状态,还不能开展空间科学研究,和平号可以在轨飞行到国际空间站进入载人飞行那一刻。另外,能源航天公司已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国际空间站组件研制任务。
1998年8月叶利钦总统解散了切尔诺梅尔金政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和平站在轨飞行寿命发生戏剧性变化。以稳健务实著称的外长普里马科夫于9月11日执掌总理大印,并于1999年1月采纳俄航天界建议,允许并授权俄能源航天公司寻找预算外资金来维护、管理和应用和平站,俄飞行控制中心控制并保证其继续安全飞行,俄航空航天局监控其安全飞行状态。
舆论界普遍认为,普里马科夫极其高明。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政府不用掏一分钱就挥笔之间改变了和平站的命运,把和平站的飞行寿命延长3年,同时又不给美国人留以把柄。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