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据说话,谁是科技大省山东下辖十六地市中科技创新能力的排头兵?用事实说话,在创新产出、创新绩效、创新环境上,山东表现如何?省会城市圈、胶东经济圈和鲁南经济圈“三大经济圈”比较,短板在哪里?最新报告来了。
2月22日,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对外通报2020年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情况,并发布《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2019年山东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再创新高,创新水平指数达到159.70%,较上年提高15.82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五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山东省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地方”受到表扬。
这一通报与上述数据形成了有力呼应。
《报告》显示,山东省科技创新发展态势持续向好,主要表现:一是创新资源快速增加。全省创新资源指数达到125.24%,较上年提高11.93个百分点。其中,基础研究经费增长17.15%,占全社会研发经费的比重提高0.86个百分点。二是创新产出成效显著。全省创新产出指数达到172.60%,较上年提高29.11%,创新产出量质齐升。三是创新绩效水平提高。全省创新绩效指数达到130.17%,较上年提高10.76个百分点。四是科技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全省创新环境指数高达233.15%,较上年提高50.69个百分点,在5个一级指标中增长最快。五是创新高地引领发展作用凸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所在六市贡献了全省57.88%的生产总值,实现了74.13%的出口额,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的62.81%,成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报告》指出,2019年全省科技创新成效显著,但也存在一些如全省研发经费支出连续下滑、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区域创新发展仍然不平衡等值得重视的问题。
《报告》显示,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超过100%的是济南、青岛两市,指数在70%至100%之间的是淄博、威海、东营、烟台、泰安五市,指数在50%至70%之间的是德州、滨州、潍坊、日照、济宁、枣庄六市,指数在50%以下的是聊城、临沂、菏泽三市。
从16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位次较上年变化看,滨州、德州、东营、枣庄、日照五市位次上升,聊城、潍坊、济宁、烟台、泰安五市位次下降。其中,滨州较上年上升4位,德州和东营两市均上升3位,日照和枣庄两市均上升1位,聊城较上年下降4位,潍坊、济宁两市均下降3位,烟台、泰安各下降1位。
从16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较上年变化看, 有14个市指数较上年提高,有2个市下降。增长幅度超过20%的是东营市,增长幅度在10%-20%之间的是淄博、德州、滨州、威海、烟台、泰安、日照、枣庄八市,增长幅度在0-10%之间的是菏泽、济宁、潍坊、临沂、青岛五市,聊城、济南两市为负增长。
从16市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一级指标看,青岛、东营、济南、淄博、威海、滨州创新资源指数居全省前六,济南、淄博、青岛、威海、东营、日照创新产出指数居全省前六,青岛、泰安、威海、德州、济南、淄博企业创新指数居全省前六,青岛、东营、济南、威海、烟台、淄博创新绩效指数居全省前六,烟台、威海、济南、青岛、淄博、泰安创新环境指数居全省前六。
《报告》指出,2019年全省区域科技创新呈现四个突出特征:一是济南、青岛、烟台“三核”创新引领作用突出。三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超过40%,三市研发人员占全省比重接近50%,三市高新技术企业数占全省比重超过60%,三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省比重达到60.83%。二是创新型城市高质量发展势头良好。济南、青岛、烟台、潍坊、东营、济宁6个国家创新型城市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比重为59.45%,六市年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占全省比重超过60%,六市有研发机构的规上工业企业数占全省比重达到52%,六市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全省比重超过80%。三是三大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省会经济圈七市中有六市占据全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前十,四市较上年提高幅度列全省前四。胶东经济圈五市创新产出指数列全省前八,青岛三个一级指标列全省首位。鲁南经济圈四市企业创新指数提高幅度跻身全省前十。四是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有所缓和。全省16市综合创新水平指数最高值与最低值差距较上年明显减小,16市之间创新能力差异系数由上年的36.13%缩小为30.01%,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内部创新能力差异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缩小,说明全省区域创新发展不平衡局面有所缓和。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决策部署,在山东省科技厅和省统计局支持下,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已连续三年开展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工作并面向社会公开发布研究成果。评价立足权威指标数据,采用科学方法,客观反映了全省及各市科技创新的优势与短板,为指导全省及各市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加快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科教强省突破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有效支撑。(记者 王延斌)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