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王春
据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3.22亿抑郁症患者,其中约2/3的患者有过自杀意念,约25%的患者有过自杀行为。自杀同时也是当下年轻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将近一半发生在抑郁症患者中。目前市售的传统抗抑郁药物通常需要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后才能起效,并且对三分之一的难治性抑郁症患者没有改善作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汪胜研究组与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程建军研究组完成以致幻剂与其靶点结构为导向的新型快速抗抑郁化合物设计,该成果于1月28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
近年来,多种致幻剂在抑郁症治疗方面展现了一定的潜能。从“神奇蘑菇”中提取的一类天然致幻剂裸盖菇素(Psilocybin),于2019年被美国FDA授予作为治疗重度抑郁症和药物抵抗性抑郁症的突破性疗法。二期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裸盖菇素(Psilocybin)在一天内可以极大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且效果可持续三个月以上。但是,致幻剂的致幻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它们的临床研究和广泛应用。因此全世界的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寻找和研发非致幻且能快速起效的新型抗抑郁药。
图片通过左右颜色对比,阴晴对比形象化地展示抑郁和抗抑郁的效果。采访对象供图。
裸盖菇素(Psilocybin)在人体内被代谢为脱磷酸裸盖菇素(Psilocin),进一步与血清素2A受体结合发挥作用。汪胜研究组通过结构解析发现,脱磷酸裸盖菇素除了先前预测的与血清素2A受体的经典结合模式之外,存在另一种受脂质调控的结合模式,而第二种结合模式对于激动剂偏好性激活血清素2A受体下游β-arrestin信号至关重要;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血清素2A受体的G蛋白和β-arrestin两条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效率与致幻剂的致幻效果密切相关。
基于第二种结合模式,研究人员设计并合成了以IHCH-7086和IHCH-7079为代表的系列血清素2A受体β-arrestin信号的偏好性激动剂,并在动物体内实验验证出该系列化合物无致幻作用,且同时具备快速抗抑郁的效果。该项研究成果为新一代非致幻快速起效的抗抑郁药研发指明了方向。需要指出的是,化合物并不等同于药品,科研人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验证,争取早日使其成为造福患者的药品。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汪胜研究组博士研究生曹冬梅、助理研究员余竞、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欢、苏州大学罗智璞教授和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李劲松研究组博士研究生刘芯宇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汪胜研究员和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程建军研究员为该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同时得到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李劲松院士和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林何博士的协助。研究工作获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青年千人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启明星计划项目等资助。该工作同时得到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和动物实验技术平台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