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未来城市实验室、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2022《房地产蓝皮书:中国房地产发展报告》,报告追踪中国房地产市场最新动态,展望2022年发展趋势,58同城、安居客作为报告的共同发起方,结合平台在就业和房产上的数据洞察,围绕“我国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房地产的影响”深度参与报告内容共创。
58同城、安居客通过对人口、就业及房产数据的交叉分析发现,就业可以通过影响人口,间接影响房地产市场规模,通过影响收入水平,间接影响房地产价格水平。人口流动的背后,是人们对就业的选择,就业如同一只无形的手,将城市、产业、人口、住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人口规模直接影响房地产规模,就业量大城市潜在购房需求大
58 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将重点监测城市中的35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城市的人口规模、找房热度及商品住宅成交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得出人口与房地产市场规模的关系特征,具体表现如下:
其一,人口规模越大,购房者找房热度越高。通过数据分析显示,人口规模与商品住宅成交规模相关系数为 0.6171,两者呈中等强度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人口规模越大,市场规模相对也越大。此外,从人口规模与找房热度的相关系数来看,两者相关系数达到 0.6673,这表明人口规模大的城市,购房者找房热度相对也高。找房热度反映的是购房需求,同样也可以间接反映人口规模对于房地产市场规模有正向影响。
其二,就业人数多的城市,潜在购房需求也越大。就业关系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就业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购房需求的影响。从就业人数和人口规模的相关性来看,两者相关系数高达 0.9731,说明两者有着极强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就业人数多的城市,人口规模也相对较大,潜在购房需求也越多。
分城市来看,就业人数增长的城市,人口保持同步增长。反之,就业人数减少的城市, 人口也同步下降。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人口增长明显,高于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与 2010 年相比,35 城中有34个城市的人口和就业人数为双增长,仅哈尔滨人口与就业人数同比双降。
人口与就业人数双增的城市如广州、成都,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大体上呈增长态势,比 2011 年分别增加 127.4%、171.8%;而人口与就业人数双降的城市如哈尔滨,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幅度有限,2011年成交规模与成都、广州相当,2021年成交量比2011年减少 51.6%,且成交规模明显低于广州、成都。
城市求职热度与房价正相关,人均收入高的城市房价水平高
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析发现,就业通过影响收入水平,间接影响房地产价格水平。高质量就业是居民收入和购买力提升的重要保障,通常与居民选择的城市和行业有关。居民在不同城市就业的收入存在差异,由于各城市之间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产业布局、产业政策等方面的差异,选择不同城市就业,将直接影响到居民的收入水平,而城市之间工资水平存在差异,主要与城市产业结构、行业分布、就业规模有关。
此外,城市之间的房价存在差异,一方面城市经济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产生人口集聚效应,带动购房需求;另一方面购买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居民所能承受的商品住宅价格,随着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住房的购买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工资水平高的城市,能接受的房价水平也相对较高。大部分从业人员的收入来源于工资,因而就业人员的工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通过比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房价水平数据显示,两者相关系数达0.7791,相关性较高,说明人均可支配收入高的城市,房价水平也相对较高。
此外,城市的求职热度越高,房价水平也相对较高。城市求职热度越高,说明该城市吸引人才就业的能力越强。就业人员对城市的选择偏好,可以通过求职热度指数来反映。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分析数据显示,求职热度与商品住宅价格的相关系数为 0.6401,属于中等强度正相关关系。一线的 4 个城市一直以来都是求职者向往的热土,求职热度明显高于其它城市,与之对应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房价也处于高位。
多元化住房供应助力市民安居,产教融合培养人才促进理想就业
乐业为安居提供了机会,安居为乐业提供了保障。人口增速在放缓,房地产行业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房时代。每年约 900 万的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他们是新就业人员也是未来购房的潜在需求者,同时还有3亿新市民的住房问题也亟待解决。存量房时代,住房问题已经不能单靠商品房销售来解决,多元化住房供应将是解决住房问题的关键。
就业规模影响房地产市场规模,就业质量影响房地产价格水平。就业人员需要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城市中“留下来”,需要更高质量就业来“住得好”。租售并举措施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元的住房供应,产业发展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教育改革和人才扶持政策则为就业人员提供更多保障。
58同城CEO姚劲波在今年的两会建议中提到,“建立更加完善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系,由企业承担更多人才培养的责任,以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充分结合市场需求对专业进行调整和升级,培养多层次、多类型的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人才支持方面,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配套相关人才扶持政策,如适当放宽落户条件、降低购房限制门槛、提供人才安居补贴,优化创业环境等,将人才引过来并留下来。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2022年5月26日,金融科技领域中标杆式机构陆金所控股(NYSE:LU)发布2022财年第一季度业绩。在笔者看来,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