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历史时期中,我们见证了社会对于公益慈善事业日益剧增的关注与海量的真实诉求。在时代大潮中,社会组织应肩负起国家赋予的社会责任,促进“金融向善、跨界共治”,建构“信任且欣赏”的多元关系。
基于此,上海陆家嘴金融城发展基金会、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上海雷根公益基金会、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11月23日联合承办了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年会 “跨越鸿沟,金融向善——基金会与金融行业合作的新实践” 平行论坛,并得到了善达网、凤凰网等媒体的公益支持。本次论坛共吸引292万人次观看。
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杜瑾副局长在致辞时,肯定了本次论坛的前瞻性与战略性,符合当下“人民至上、增进民生福利,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时代方向。对金融行业而言,如何让客户的精神道德与财富积累双向提升,是新时代面临的课题,更需要发挥上海和浦东新区的引领作用。最后,她也期待如本次论坛这样的跨界交流活动,可以形成一种机制与平台,逐步打通金融与公益行业间的壁垒。
作为“东道主”的国浩律师事务所徐晨主任也向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徐主任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国浩律师事务所的概况,特别是近年来其在承担社会责任上的诸多实践及在家族财富管理业务中的成绩。本次论坛是真爱梦想和国浩签订战略协议后的首次亮相。希望以后能在更多方面进入深入的合作。最后,徐主任重申了在跨界过程中,法律人士应该与跨行业伙伴共建、共创、共享行之有效的善行与善举。
随后,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创始人、理事长潘江雪女士就“如何在新时代下让财富助力公益”进行了开幕演讲,她分享了2021年其在上海市委统战部指导下,开展的一系列关于“金融+公益”的专题调研及后续创新行动。其一,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她联合部分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委员,共同提交了“关于加快浦东慈善信托税收政策落地”的社科界别提案,希望为“金融向善”的落地保驾护航;其二,真爱梦想联合两家基金会伙伴,共同发起了“金融向善”系列沙龙,希望助力公益与金融行业,跨越认知鸿沟,加强沟通合作。最后,潘女士重申了金融作为跨界可持续生态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位置,并对未来跨界共治的社会模式做出了展望。
在今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中,涌现了诸多关于“慈善”的提案与建议。基于此,真爱梦想资助善达舆情团队完成了《2022年全国两会慈善类建言观察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由善行直达(善达网)联合创始人、总经理杜娟在本次论坛上正式发布。
杜娟女士在其发言中,带来了报告的发布与解读。其中提出了针对慈善类建言的六点观察与五点未来建议。
在随后的两场演讲中,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学术副院长、金融学教授严弘院长就“资本市场与可持续投资”这一议题,分享了高校学者对于金融资本如何助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察视角。
严弘院长介绍,从社会责任投资、ESG投资、到可持续投资,都是希望找到一条途径,使社会价值和金融价值整体结合,这一结合体发挥作用的场所就在资本市场中。
可持续投资实际上就是把有关环境保护、社会正义和公司治理,即ESG相关的投资结合到传统的投资分析框架中,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长远来看,这些根据可持续投资理念筛选出来的公司最具增长潜力,这些公司也可以通过持续地改善其经营模式,持续地提升其社会价值的投入,通过激发创新的动力,从而可以更从容地应对全球所面临的挑战。
可持续投资事业,目前刚刚起步,伴随着“共同富裕、资本向善”的主旋律,中国的ESG可持续发展投资目前正在为更多的企业所认知。目前发布ESG报告的企业总体占到上市公司的30%,而到明年年底,所有的上市公司都会被要求发布或者提交ESG 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基金会、高校、金融等行业从业者任重而道远,需要做许多理念普及的工作。
严弘院长指出,当前的挑战是,ESG的评价标准并不统一。这需要多元合力,在市场方面做更多工作,和监管层有更多交流,助推透明且统一的ESG标准的出台。他还介绍,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将与全球合作伙伴共同设立可持续投资研究中心。中心的目标是希望能够成为面向全球的可持续投资领域的顶尖研究平台、政策智库和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希望能够立足于中国的实践,与海内外具有创新意识的机构和企业携手为中国的可持续投资事业做出贡献。
中金环球家族办公室(简称中金GFO)的执行总经理吴政,介绍了家办所面对的家族战略新趋势与新实践:通过专业的公益慈善服务,不仅致力于金融与公益的双向奔赴,也是商业与公益的双向奔赴,以及企业家人生价值与公益价值的双向奔赴。
吴政介绍,当前,企业家族的需求明显越来越复杂化、综合化、定制化。基于这一变化,中金GFO一方面用投资银行服务企业的思维方式,来服务企业家;另一方面通过服务企业家,来更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借助投行的战略顾问思维,和高度定制化的系统服务,去统筹实现家族永续价值的最大化。
因此,中金GFO除了有业务、资本等战略,也有公益战略服务——使其慈善事业能够紧紧围绕着企业家的主营业务、服务于其内心潜藏的价值理念,并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担当起风险缓冲的重要角色。
有了规划、策略,接下来,才是技术性的专业工具适配。比如,是要直接捐资、还是要设立专项基金、抑或是设立基金会?要选择哪些公益项目,要在哪个环节设立慈善信托?
同时,吴政通过举例说明了,一旦公益涉及了企业的核心业务和家族的核心发展,其所有者和管理者就会主动思考,如何把这件事做得更好。即从被动的CSR社会责任承担演化为主动的CSV创造共享价值。
所以,GFO在为企业家族进行公益战略规划时,一般会秉持四个原则:一是帮助找到其公益事业与企业主营业务的结合点,并实现企业家的价值理念;二是要用管理企业的思维去管理公益的目标、资源和绩效;三是合理构建慈善事业的架构;四是公益善款需要得到专业管理,实现保值增值。
圆桌(一)跨越鸿沟,共探新模式
本场圆桌聚焦“跨越鸿沟,共探新模式”话题,参与嘉宾包括:国浩律师(上海)事务所
合伙人、国浩家族财富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小成、第一财经可持续商业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第一财经基金会副秘书长周旭峰、禹闳资本执行董事方巍、上海雷根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周海静。澎湃新闻公益事业部负责人刘霁担任圆桌主持。以下是嘉宾观点集锦:
刘霁:您有什么记忆犹新的“金融+公益”的实践案例吗?站在基金会的角度上,又有什么机遇呢?
周旭峰:金融与公益,它们是专门独立的学科,有独特的知识体系。我们要意识到所谓的“跨界”不是那么容易的。作为行业,首先要树立信心,要自己做得足够专业。
方巍:虽然两年疫情对企业的冲击很大,但是大浪淘沙,在这种背景下才能看到初心。在海浪退去后才看到一些真正心怀社会的优秀企业家创造了可计量的社会价值,这些变化让我们作为从业者越来越有信心。
刘霁:ESG大潮对公益慈善、商业的新影响?
王小成:我们经常说到要给基金会“输血”,但是我们却忽略了“造血”的功能。在ESG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能不能形成一个慈善公益的生态圈,这样我们慈善的资金来源和收入会更宽广。
周海静:站在基金会的角度上,我觉得企业、市场已经很主动了。我们基金会、公益组织,如何能够完善公益产品、公益服务体验?如何创造出有这种体验的产品,服务企业?从而帮助他们在市场上得到更高的评价、有更好的形象。
刘霁:未来我们如何共探跨越鸿沟的新模式?新保障?您对基金会从业者的建议是什么?
周海静:人才代表了未来。对基金会来说,我们也要提升专业能力。我们还需要注重营造这样一个捐赠人文化,为ta们正确地认识财务、资产并提供捐赠的渠道,进行有效的公益。
王小成:目前的财产信托面临税、非交易过户等问题,基于此,我们是否可以推动创新?比如通过收益权信托,把财产收益作为慈善信托财产的标的。这是符合法律及监管的相关规定的,在这方面,可以做更多努力。
圆桌(二)金融向善,赋能新人才
本场圆桌聚焦“金融向善,赋能新人才”话题,参与嘉宾包括: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BCG全球合伙人兼上海办公室董事总经理程轶、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广睿和上海市普陀区公证处公证员李辰阳。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研究部部长应南琴担任本场圆桌的主持。以下是嘉宾观点集锦:
应南琴:您眼中跨界人才是什么样的,ta们从何而来?具备什么能力?能解决什么问题?
陈琳:跨界人才应该要有对不同行业的理解能力。另外跨界还和招聘渠道相关,需要在招聘时就考虑项目的立体性,判断需要什么样的人,更有针对性的找到人才。
程轶:不论专业,我们都想为社会做出贡献,想去努力了解社会问题。不管通过你的本职岗位去解决,还是投身于另一个公益项目去解决,在这过程中本身就是跨界。是价值观的一种自我实现。
应南琴:跨界人才需求迫切,根据您的实践,当下有什么新的解决方案?
陈琳:站在基金会的角度,我希望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可以参与到公益行业中,可以从最基础的普及工作开始出发,彼此理解,到找到共同点,之后逐步深入。
李辰阳:基金会应该成为一个跨界交流的平台,在新的业务中自然而言会涉及到他界,不断去链接,去认识相应的专才。要知道去哪里找这个资源,并吸引保留住这些关系。
应南琴:如何嫁接桥梁,帮助基金会更好的赋能跨界人才?
程轶:基金会需要一个相对比较稳定的人员结构,让员工能够在这里长期工作,应该设立一个专业人才梯队的建设计划。
李辰阳:公益慈善行业自带的“善属性”,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我平常很少思考跨不跨界的问题,只是觉得从事这些行业的人很开心,因为工作带给你的快乐比金钱带来的快乐或者使用金钱创造的快乐多得多。
本次“跨域鸿沟,金融向善”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平行论坛,构建了开放的平台与多元的场域,让来自各界的同仁们汇聚一堂,共探新方向,为后续进一步的合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完整内容,详见论坛回放。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责任编辑:kj005
文章投诉热线:156 0057 2229 投诉邮箱:29132 3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