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华米之前,黄汪开过3家公司,赚了很多钱,也悉数赔光。如今,华米成了最成功的小米生态链公司之一,迎面而来的却是更多的不确定性。
(华米CEO黄汪)一
22岁时,黄汪有些纠结,考研还是去华为?
按原计划,他会选择考研,在中科大读了4年的微电子,他想转去读本校的计算机研究生,导师也已经联系好了。可计划赶不上变化,当他看到华为在学校打出“年薪10万”的广告时,他犹豫了。
临门一脚是同学踢的,“他拉我说一起去面试吧,我们关系挺好,一想我也去试试,然后手写了一份简历,又找导师写了推荐信,说这个同学干这个事儿这些工程什么挺好的,就去面试了。”
后面的剧情很烂俗:黄汪上了,同学被刷,而他拿着这份不菲的offer,想法也变成了“先工作,然后再考研也可以。”
虽无法考证,但与黄汪有相同心路历程的人显然不在少数。
“加入华为的一个部门,会发现隔壁的人是清华的,这边是北大的,那边是交大的,这边是复旦的,这边是南大的,有点像高考刚考到大学里面,这是哪个省的状元,这是哪个省的金牌银牌。华为当年基本上把中国所有一线高校的毕业生都招过去了,我们在华为的时候就是这种感觉。”
黄汪把这种工作经验比作另一次求学,
“同事关系都非常好,有点上下铺的感觉,我说我想出来开个公司,干这个、干那个,他们就帮我出主意,大家都挺有梦想的,只是有些人觉得自己不适合创业。然后到了1998年年底,我就觉得不能老想啊,先出来再说吧。”
这时候,黄汪给导师打了个电话,
“我觉得在这儿每年拿10万块钱没什么意思,还是想出来,觉得创业比较有意思。我跟他描述,每天早上,我记得那个时候是8点半上班,晚上8点半到10点半之间不定期出来,每天都见不到太阳,我说这好像不是我想要的那个样子。”
“导师怎么说?”
“他也没说什么,就说你再想想,打了电话不久我就已经冲回合肥了,出现他面前的时候他很惊讶,问我你离职了吗,我说我离职了。”
二
黄汪是广西人,更喜欢南方的饮食习惯,之所以回合肥,有两个原因。
“合肥的生活成本低,工资成本也低;又靠近母校,可以招很多兼职,原来的老师、师兄也在,相当于依靠高校创业。
那时候没孵化器,也没有那么多的VC,如果在深圳创业,第二天交不起房租就得睡街头。在合肥如果实在不行,同学还在学校读研,我去蹭学校宿舍都没关系,学校食堂吃饭一顿就几块钱,这种是没问题的。”
创业的动机也很简单。当年求伯君做的WPS,以及史玉柱开发的汉卡,对黄汪来说就像可以触及的Facebook和Google,所以能不能像他们一样,“干一款产品,影响很多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不过显然,他低估了这件事情的难度。
“对我来说最大的冲击是,一开始觉得创业只要把产品干好就能干得很好,顶多应付一下工商税务。但是当你组一个团队的时候会发现,事儿干得差不多的时候大家各有想法。”
第一次是负责销售的合伙人出走,说要回深圳:
“当时就傻了,我没卖过东西。只能坐在卖东西那小姑娘旁边,她一边跟客户打电话,我一边给她递小纸条,听客户怎么问,我就写你应该怎么说。”
第二次是负责硬件的合伙人出走,说要去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