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管联网创始人 杨南征博士
文/黎明
管联网智慧城市
“管联网时代,世界将变成一栋建筑——人们从这个房间进入那个房间,没有了出行的感觉(无感出行),无论远近都在1小时之内(等时出行)。”
初次听管联网介绍,你会觉得很“科幻”;但当看到杨南征博士二十多年来成批获得的国际专利、国际交通界对管联网的高度关注,以及近年来管联网逐步进入轨道建造、车辆测试等工程实施阶段后,就会产生一种见证历史的感觉。
是的,杨南征博士及其团队,正是一段新历史的创造者。如果管联网能够投入使用,那么人类历史将会就此改写。
如是,你我,以及读者诸君,何其有幸。
杨南征博士在2016中马(澳)智慧城市论坛作首席演讲
中马(澳)官员、学者、企业家与杨南征博士(左6)合影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杰里米·里夫金提出,能源形式决定社会形态。未来,世界解决日益短缺的能源问题的根本的出路,在于把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结合,在能源开采、配送、利用上从石油世纪的集中式变为智能时代的分散式。
杨南征博士对此理解得更为深刻。他发明的“管内轨道互联运输网”系统(Tubenet Transit System,TTS),简称管联网,沿着现有道路两侧渐次延伸架空管内轨道网络,全面联通建筑物与地面,其内运行电动智能胶囊车;管道上部敷设太阳能电池板,下部设置蓄电电容,从而把路网变成电网,让电动车不是背着电池走路,而是在电网的两极上飞跑。这样就能把轨道交通和小汽车交通的优点结合起来,实现个性化的点单式智能出行服务。
与马斯克的超级高铁(Hyperloop)不同,管联网着眼于门到门运输,造价更低,安全可靠性更高。
研发历程
对管联网的认识越深,人们越会觉得,这样的理念、设计,似乎更应该出自美国等引领世界科技潮流、代表人类最高科学研究水平的国度才对。可偏偏发明它的人是一位中国人。
杨南征,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事运筹学专业学士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南方大学工商管理博士;曾任作战参谋、作战副处长、中国军事科学院研究员,对我军兵棋推演及智能化指挥系统等有重大贡献;1993年转业至清华大学,进入城市生态交通领域的研究。
1993年,他开始系统研究世界各国交通运输前沿技术方案,设计了“超轻型高架自动化轨道交通运输系统”。
2003年,他以《21世纪城市交通的EHR战略管理》论文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南方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同年7月,研究制作了“管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缩比模型,并进行了导向控制原理试验。
2013年11月,管联网1比1管内轨道、概念车测试
2003年9月,他得到天使投资,在北京科学会堂召开“城市管轨交通新思路高级研讨会”,国内外城市交通、资源环境、铁路工程、系统工程、系统仿真、自动化控制、轨道交通、材料、钢结构、空气动力、企业管理等22个领域的著名专家到会,联名签署向国家科技部《关于发展管轨城市交通运输系统的建议》的报告。会后,组织撰写了《城市管轨交通运输系统总体设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