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可变动的基础设施: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模块化快速设计以及快速安装拆卸的建设方式,网路建成后仍可依据客流走向和流量变化及时调节路网布局。
管联网的运行方式为:乘客在出发站预约行程(静态预约),预约车辆到站,乘客搭乘,由出发站—端线—支线—干线—支线—端线—目的站顺序,不停顿地完成行程;乘客中途也可以临时改变目的站(动态预约)。所有预约都可在数秒中达成。
杨南征博士提出,管联网建成之后,人们可以有更多的居住选择。随着运行速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可以居住在离工作城市很远的地方,快速、便捷地处理日常事务。对于饱受房地产市场冲击的普通人来说,这项变革无疑具有颠覆性。
优势比较
世界尤其是中国现行的交通模式,消耗巨量资源,又给社会带来拥堵、污染、事故、土地占用等等诸多问题。
杨南征博士介绍,管联网与现行交通模式相比,优势非常明显:
首先是节能。管联网以电动机取代热能转换效率较低的内燃机(90%以上Vs. 40%以下),胶囊车在摩擦阻力最小的金属轨道上匀速不间断运行,消除了因交通规则和拥堵导致的频繁制动、停车怠速、启动加速和长时间低速行驶而造成能源浪费,达到优化的能源使用效率;管联网胶囊车自重350公斤,小汽车自重通常在1000公斤以上,以平均每车次承运4人载重350公斤计,两者相比,前者有效载重为50%,后者为13.04%,意味着能源的最终使用效率更高;仅就胶囊车与小汽车的设计能耗相比,前者为后者的0.8—0.9%。
第二是环保。管联网以太阳能为电源,可做到全系统的零排放。传统交通方式对动力的要求较高,在可预见的将来难以做到太阳能化;根据初步计算,假设管联网初期使用市电(传统电源)运营,因铺设长度及车站设置数量差异,管联网每位乘客每千米碳排放量仅为小汽车的4-5%;管联网的运行方式完全消除了汽车在道路行驶过程中的尾气排放、扬尘和噪音等污染。
智能胶囊车在管轨中运行
第三是安全。造成现代城市交通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行人及车辆驾驶员的分散决策和人车混用的地表道路系统;管联网以智能化方式管理调度车流,完全排除了93%人为因素。车体在封闭的管内轨道上单向和匀速运行,使碰撞(人、车)的可能性基本消失;封闭管道内的空气阻尼,可使两车追尾柔性化,避免了恶性追尾等安全问题。
第四是经济性。由于轻型和中速(城市内最高时速80千米)运行车体的设计以及成熟的轨道和结构技术,初步估算,管联网双线(对开)综合建设造价将不高于4000万元/千米,仅相当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平均造价6.3亿元/千米的6.3%;新建城市道路+机动车的社会总投资为0.906亿元/千米,管联网投资仅为其44.2%;新建高架路+机动车的社会总投资为1.406亿元/千米,管联网投资仅为其28.4%;管联网除以低能耗节约运营成本外,其全智能调度技术使运营、管理及安全人员大大缩减;综合折旧期20年以上,它的双线年运营成本为500万元/千米,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6.3%或城市道路+机动车系统的38%。
管联网智慧光线通过约束游客的活动范围对自然环境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