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12年,管联网团队研发成功400万人口城市、446公里路网、15万辆车、日运232万人次的分布式云调度系统和计算机数学仿真验证。
2013-2014年,他得到李湘鲁先生的第二轮天使投资,注册成立征先管联运输科技(北京)研究院,发明人带领由多位资深的相关行业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充实验证了管联网的一系列核心技术;建立了管联运输科技实验室:包括60平方米缩比模型的半物理仿真和实比40米管轨、概念车和矩阵式站库系统的全物理试验,完成了点单式服务调度控制机制验证、太阳能充放电试验和装备建造成本的市场测算。
2015年,他得到六合国际控股集团的第三轮天使投资,注册成立征先管联科技发展(北京)有限公司和时空通道交通科技(常熟)有限公司。
2015年5月,征先管联与上海龙创汽车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全面合作智能胶囊车的整车设计、样车制造、上轨测试。
2016年1月,管联网试验线在常熟国家大学科技园落地建设。2016年5月,完成智能胶囊车的轨道热滑行试验,实现了车辆的自动控制。
2016年5月,管联网智能胶囊车轨道热滑行试验
2016年7月,完成管联网试验线一期A段建设。
2014年9月、2015年11月,管联网代表团作为唯一的亚洲团队,先后参加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豆荚车城市大会(PCC8)和在美国旧金山硅谷召开的第九届国际豆荚车城市大会(PCC9),受到大会主办方的最高礼遇。杨南征博士在会上首次向国际社会介绍管联网方案,得到大会的高度评价,认为管联网是迄今世界上最全面彻底的智能交通方案。
截至2014年5月,管联网团队已获得中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英国、法国、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土耳其、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管联网相关技术发明专利证书。2014年6月,管联网团队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管联网第二批发明专利申请;2016年6月,管联网团队向中国专利局提交了管联网第三批发明专利申请。
就这样,管联网项目在不断地推进,在给世界带来惊奇的同时,也在逐渐提升着世人心里中国的国际形象。
系统构成
2016年,管联网在江苏省常熟市完成了试验线第一阶段的工程建设,包括自动车的调度、控制和轨道的滑行,年底可完成多辆车的控制,计划明年进入市场。
根据杨南征博士的设计,管联网系统由七部分构成,包括:
1, 管轨路网:沿城市现有道路侧旁上空5—10米架设管内轨道网路,圆管式金属承重结构,按行驶速度从低到高依次分成站库、端网、支网、干网,相互连通。
2, 电动智能胶囊车:2-4座;在城内的端网、支网和干网的运行时速依次为20、40和80公里;在城际和国际网路的运行时速依次为400、800、1200、4200公里;实现全天候、全地域、全人群、全生态,一坐到家。
3, 管轨太阳能电站:管道上部外缘铺设曲面光伏板,全系统实行分布式太阳能的采集、存储和使用。
4, 电脑分布式云调度系统:根据乘客在出发站静态预约、行进中动态预约下达的指令,迅速算出通达路径,实现全系统高密度、大流量、连续和均衡的车流管理。
5, 确定性安全逃生:包括动力控制双冗余、空气阻尼防撞柔性追尾、避让线、直降逃生等排除不确定因素的避险救生机制。
6, 立体矩阵式站库:车站与车库采用设计,与既有建筑廊桥式对接,实现楼层到楼层的直达出行;同时实现私车随身,即叫即走和站内存车,零占地(高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