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非利
据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Brian
G.Marsden 报告说,在 2028年,一个直径1.5公里(1英里)的天体将会在距地球5万公里(3万英里)处 经过,用天文学的角度来衡量属于间不容发的距离。事实上,研究人员当时并不
能肯定地说这颗小行星会撞不上地球。第二天,天文学家们发现了1990年所拍到 的该天体的照片,重新计算了它的轨道 ,他们算出来,它将在离地球几乎1百万
公里处经过,这比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两倍还多。
而近期公众对近地天体的威胁所持的态度就要揭晓了。好莱坞推出一部有关
这种可能性的电影--《天地大冲撞》。几个月来,该片的推销商把他们的目光对准
《科学美国人》杂志、《天空和望远镜》杂志、教育频道和其他不会与
《娱乐周刊》相混淆的媒体。这是因为这部电影代表着好莱坞试图在科学上站得住
脚的最豪华制作。
这部派拉蒙电影公司的影片由美美·烈达
(Mimi Leder)导演,由史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dlberg)任制片主任,它讲起了在一年之内将有一颗彗星
要撞击地球。为了让人类避免遭受与恐龙同样的灭绝命运, 世界各国的领袖们必须制订出一个使彗星偏转的方案,并且 一旦这一方案失败时能有一个至少能挽救部分人的生命的办
法。类似的灾难片已经上映过,但《天地大冲撞》这部上亿 美元成本的影片与它们显然不同的是,它有几位专家作科学 顾问,其中包括共同发现了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
Carolyn S和Eugene M.Shoemaker (他去年死于一场车祸) 。1994年,苏梅克·列维彗星十分壮观地撞上了木星。
该片的市场和科技教育负责人Waren
Betts 认为,好莱坞一直努力把科学问题
拍得更加正确些。Betts在谈到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时说:"我个人体验到科学界有
一种向我们靠拢的愿望。NASA急于与我们共事。"
当然,电影中有些出格的地方是不言而喻的。影片的技术顾问之一,在加利福
尼亚州帕萨迪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从事彗星的计算机模拟的Chris B.Luchini 解释说
:"彗星尘埃是比煤球还要黑的。"但那样会导致在太空黑暗的背景中去拍摄黑雪,
看上去就太没意思了,因此把彗星尘埃改成了白色。不过,Luchini 觉得制片人对科
学很尊重,愿意为科学准确性而修改剧本。例如,原来对彗星的描述是不正确的
(彗星基本上是一个肮脏的雪球)。Luchini 说:"它的比重大于铀。许多像这样的
细节是明显错误的,但后来被纠正了。"
也许最大的真实性(至少在科学上)是必须让宇航员登上正在接近的彗星去埋
置炸药。另一位技术顾问,曾经帮助过阿波罗13号和接触号的前飞行主任Gerald
D.Griffin 指出:"一颗彗星的尺寸不足以产生登陆的引力。"
但是,即使与彗星会合也是不现实的。1995年曾组织过一次近地天体(NEO)
联合国会议并任职于哈佛·斯密林中心的John L. Remox指出,彗星能以大约每秒
50公里的速度迅速运动,并能绕自己的轴旋转。要迎合这样一个复杂的轨道是极其
困难的。更合理的方法是在彗星表面处起爆,用一个重型的弹射体直接去冲撞这个
天体,也许也能起作用。这有可能偏转彗星的运动方向。
从技术水平来看,只给一年的警告时间是不够的。专家们
认为,50年到100年对于一次成功的转向可能是必不可少的(
引导时间越长,所需的推动力就越小)。对于小行星来说,那
样的预告时间是有可能的。与彗星相比,小行星相当庞大,运
动速度只有每秒20公里,其飞行轨道是可预测的。而当彗星靠
近 太阳时,它们会发射出气体,形成其特征性的彗尾。这种喷
射气体的过程会影响它们的轨道,使得它们更难准确跟踪。
有一些组织是从事近地天体搜寻的,迄今为止他们发现了108个有可能造成危
险的天体,大约为估计总数的10%,他们还没有协调一致的努力去开发让小行星偏
转方向的技术。Remo 指出,这部分是因为许多建议都要依靠核装置,这就涉及到
国际安全问题。但这种政治上的担忧很快就会改变:近地天体的威胁有可能列入
1999年7月的联合国空间大会议程(该大会的名称为UNISPACEⅢ)。
那么地球被小行星击中的机会究竟有多大呢?直径小于大约0.1公里但威力足以
毁掉一个城市的小天体,大约每一世纪会发生一次撞击地球的事件(1908年在西伯
利亚的通古什河谷就发生过一次这种天体的爆炸)。根据Remo 的说法,一个"毁灭
者"(即直径为2至5公里的天体,大约为小行星1997XF-11两倍那么大)在本世纪内
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大约为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他还用更直率的说法指出,其可能
性比泰坦尼克号在处女航中被冰山撞沉的机会大十倍。Remo 说:"人们实在应该对
这样一些威胁清醒了。"
|